自2008年临港校区启用至今已17载,公共教学楼逐渐出现漏水、外墙脱落、电梯老旧等安全隐患,内部设施也难以满足新时代师生需求。学校始终坚持“以师生为中心”的工作理念,积极争取并启动了教学楼整体大修项目,于今年正式进入大修实施阶段。
项目启动前,学校深入教学一线,广泛调研师生员工的实际需求与建议,并将收集到的宝贵意见系统融入大修方案设计。调研发现,主要诉求集中在:教学楼空调覆盖率亟待提升;周边停车位不足导致占道乱停,存在安全隐患;教师休息室环境与设施需改善升级;教学信息化服务及多媒体教室条件与学生期待尚有差距。这些痛点难点成为项目规划的重要依据。
分步实施,协同配合
为最大限度保障教学秩序,项目采用精细化分步实施策略。第一阶段(2025年5月-9月)重点推进三、四教修缮;在完成所有教学工作安排后启动第二阶段(2025年6月-10月),有序启动一、二教相关修缮工作。
高效协同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。学校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专项工作组,一体化统筹教学考试安排调整、开办采购、搬迁清场、智慧教室建设方案及采购等关键环节,确保了第一阶段工程于5月1日准时开工。
施工组织上创新突破,精准抢抓工期:利用“五一”假期窗口,集中攻坚完成拆除作业;采用“时间折叠”工作法:考试期间静默休工,巧用周末及夜间时段精准赶工;运用流体动力学模拟优化排水路径,仅72小时高效完成高分子自愈合防水卷材铺设,并顺利通过48小时闭水试验及热成像验收;实施门窗钢构模块化预组装,保障雨天室内安装不间断。
创新管理机制,搭建师生共建共享平台:6月3日举办“共建美丽校园 共筑匠心工程”主题工程开放日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,60余名师生代表与职能部门负责人沉浸式体验施工现场,有力推动了校园治理透明化。


开门教育,主动对接
积极响应师生关切,在修缮过程中创新采用师生共商共议模式。学校组织师生代表、职能部门及行业专家50余人,共同完成教学楼首批20余类装饰材料的选定工作,并在现场第一时间回应、落实师生意见。信息工程大楼、水生生物楼的地砖、墙砖选样亦由拟使用学院主导确定,标志着校园基建与大修的“师生常态化跟踪体系”实践场景日臻成熟,真正实现了“师生所需、工作所向”。
此次教学楼大修,将从硬件升级(外立面翻新、屋面防水改造、电梯扩容、消防设施更新等)、智慧赋能(新增79间智慧教室数量等)、功能拓展(新增学生研习室22间、升级教师休息室16间、打造走廊公共阅读空间、增设林下停车位33个)、环境优化(空调全覆盖、增加电源插座、打造立体生态景观等)等四个方面,既“保基本、保安全”,又“提品质、增效益”,为广大学子打造更智能的教学体验、更舒适的学习空间、更安全的校园环境。目前,大修项目已取得施工许可证并全面推进,校园环境、智能体验、空调设施等即将迎来质的飞跃。
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,保直党委第一支部聚焦师生急难愁盼,主动征集需求,增强育人服务供给,将解决师生“最急、最忧、最盼”的“三最”问题作为整改整治的落脚点,积极推进校园设施改造升级,用心用情办好师生身边的民生实事,让作风建设成效在服务师生中“风化俗成”,持续将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的实际成效。
(供稿:后勤与基建管理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