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才饮长沙水,又食武昌鱼”,毛主席的一句诗词让武昌鱼的名号闻名全国,也让其成为我国名号最响的鱼类之一。武昌鱼的学名即团头鲂,最近“武昌鱼”良种家族再添新成员——团头鲂“浦江2号”。
从日出忙到日落,开始了漫长的良种选育工作
团头鲂“浦江1号”是由上海海洋大学资深教授李思发领导的课题组经过16年的精心选育而获得的首个团头鲂良种,2000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水产原、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公布为适宜在全国推广养殖的水产品良种。十年前,农业部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成立伊始,课题组又开始着手团头鲂“浦江2号”良种的选育工作,课题组成员从教授到研究生,都进入了打“十年持久战”的准备。在水产种质与育种系党支部党员、中心主任邹曙明的带领下,课题组中的绝大多数党员一天当两天用,经常从日出忙到日落,开始了漫长的良种选育工作。
冬季气温低,鱼类不容易应激受伤,是团头鲂亲本选种留种的最佳时间,却也是课题组成员受冷受冻的最艰苦时间;但只要鱼从池塘里拉网起捕上来,不分选完最后一条鱼就不能休息,有的党员常常在池塘冰冷的水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,这时大家经常开玩笑说“抖一抖就暖和了”。选种也是个技术活,课题组的青年党员郑国栋博士,为了不刮伤鱼体经常赤手挑选,直至双手冻得僵硬不能弯曲。但没有人会叫苦叫累,因为大家心里都知道,鱼才是最重要的!
团队成员在养殖基地筛选优良鱼种
到了夏季,团头鲂的繁殖季节,虽然告别了寒冷,但课题组的成员们又迎来了另一个考验——不规律的作息习惯。团头鲂亲本开始催产一般在傍晚,催产后要经历一整个晚上的效应时间,为了防止亲本早产或从产卵池跳出,必须时刻有人观察,所以,从晚上18:00点到第二天早上6:00,课题组成员分成几组,每组盯守2个小时,轮流休息;到了第二天早上鱼产卵了,大家又必须齐刷刷地起床,继续给鱼做人工授精,这样熬夜的日子要持续一个多月。虽然睡眠不足,眼睛困得睁不开,但没有人会贪睡一分钟,因为大家都知道,鱼卵的受精率和鱼苗的成活率对育种进程是多么的关键,不容有一丝的大意!
“培育一个新品种要十年,看似很遥远,但作为一名党员,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,当年我们党就是靠持久战精神战胜了所有敌人!”邹曙明教授经常用这样的话来鼓励和安慰大家。
团队负责人邹曙明带领教授博士服务团下乡开展科技帮扶
发挥支部专业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
历经10年选育,终于在2020年5月,团头鲂“浦江2号”新品种经农业农村部审定通过,获颁水产新品种证书。该品种生长速度比基础群体提升 34.2~38.3%,体重变异系数均小于10%,耐低氧能力提高27.0%,鱼种体型失衡(LOE,25℃)的关键溶氧值下降到0.90毫克/升以下。现已成功推广到上海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等10省市进行生态养殖,池塘养殖面积累计近60000亩。养殖企业普遍反映该品种生长较快,耐低氧能力强,养殖效益比普通品种提高15%-20%,实现增产增收,为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水产种质与育种系党支部不仅是上海海洋大学的先进基层党组织,更是首批全国高校党建工作“样板支部”,党支部书记张俊玲教授说,像团头鲂遗传育种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个,长期致力于种质资源研究,以种质创新为核心,以奉献“三农”为天职,党员教师一直站在水产新品种培育的前沿阵地,敢于探索,勇于创新,对水产育种事业和精神代代传承,正是这一批批育种人员的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努力,助力了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之路。